十九世紀中葉起源於美國的棒球,過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棒球早已是職業運動的美國,因為青壯男人都被徵召上戰場,而曾經於1943年起成立了為期十一年的「全美女子職業棒球聯盟」。這一段歷史還被翻拍成電影《粉紅大聯盟》,演員包括流行歌壇天后瑪丹娜。但現今已定調為少數之一沒有女性運動員的運動項目,可以講是最具陽剛味的運動之一。

當然不是說女性不能打棒球,就如同還是有人贊成女子拳擊一樣。但是,不可諱言的,女性身體的肌肉發展與強度遠不如男性,而棒球是講究速度與力道的。所以女子棒球的緊湊感與刺激度比男子棒球遜色許多,遑論是成為職業運動,就連在奧運的殿堂中恐怕也沒有票房,更何況棒球被列為奧運正式比賽也是二十世紀末葉的事而已,而且因為在資本主義的作祟下再度被排除於奧運(2012年倫敦奧運)之外。

棒球除了講究生理上的速度與力道之外,球員臨場的心理反應與總教練的決策,是影響比賽結果的更深一層的因素。而球員是聽令於總教練,總教練通常是根據教練團所提供的資訊來決定策略與戰術,教練團的資訊怎麼來的?不外乎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分工細膩的美國職棒還包括球探的報告。這些都是簡單的統計學課題,而機率是統計學的基礎,機率的英文名是probability,直接翻譯是「可能性」的意思,可能性就是不能完全肯定,亦即不確定。所以棒球比賽的過程其實是充滿了不確定。

試想,九局下半,先攻的一方領先一分,只剩下最後三個出局數便可取勝,總教練也決定派出所謂的終結者來結束比賽。但是,不只支持的球迷、球員,就連下決策的總教練也不敢保證一定能贏,因為不要說只有一分的差距,連原本大幅領先卻在最後一刻輸掉比賽的都屢見不鮮。棒球比賽的過程就是充滿這樣的不確定感,而連帶的總是能扣住觀眾的心弦,也是棒球迷人的地方,即便這項運動在全球的普及率還差足球一大截。

在短期的國家代表隊參賽的棒球比賽,觀眾的心弦在關鍵時刻更是萬分緊繃。1983年的亞洲盃棒球賽,臺灣與日本、韓國三強除了爭奪金盃之外,還附帶爭奪隔年的洛杉磯奧運棒球示範賽的兩個參賽名額。對於當時兩場與日本的對戰,有收看現場轉播比賽的臺灣觀眾一定記憶深刻。第一場的第九局下半,雙方比數平手,後攻的日本隊雖然站上三壘壘包,記得沒錯的話,已經兩人出局了,沒想到當打者打出一個被稱為必死的內野高飛球時,鎮守一壘的「微笑喬治」趙士強,或許是受到濛濛細雨與夜間燈光的影響,竟然漏接了,當時的臺灣觀眾的心弦一定是先被往上飛的小白球拉到最緊繃的極限,再隨著小白球落下後沒有掉入趙士強的手套中,而是掉在他身旁的地上時,瞬間斷裂開。這樣的結局讓趙士強頓時成為「民族罪人」。

不過,或許是上天的眷顧與不確定的效應,臺灣的成棒代表隊在延長賽以一分險勝已取得參賽資格的韓國隊,使得臺、日兩隊戰績相同,必須加賽一場以決定另一個參賽資格。

第二場與日本的對戰,為棒球比賽的戲劇性更增添了一筆。打完前八局,比數零比零,九局上日本沒得分,九局下半,不記得是否已是兩人出局了,關鍵人物一樣是趙士強,他轟出了一支再見全壘打。相信當時的這一幕,在天空中飛行的小白球就猶如燃燒引線的火苗,當它掉落在外野後方的觀眾席時,臺灣的觀眾的心也瞬間被炸出欣喜若狂的火花。趙士強也從「民族罪人」變成「民族英雄」。

這種充滿不確定與扣人心弦的比賽過程,臺灣觀眾最新的深刻的記憶非被球迷視為奇恥大辱的2008年北京奧運中輸給中國棒球隊的賽事莫屬。該場比賽先攻的臺灣成棒隊,在「突破僵局」的第十一局上半得到四分,臺灣觀眾在這半局當然是看得心花怒放。這四分的領先,以機率而言,就如同足球比賽中領先一分而只剩五分鐘裁判便會吹起結束的哨音那樣的十拿九穩。沒想到,那十分之一的可能性竟然發生了,臺灣觀眾的心也碎了。

2011年的美國職棒MLB總冠軍賽的第二場,聖路易市的球迷雖然不至於心碎,但想必也不好受。反觀支持遊騎兵隊的球迷,則必定是欣喜若狂。試想,打完前八局,一比零,紅雀隊領先,九局上半遊騎兵隊的打者要面對的投手一定是紅雀隊所謂的終結者投手,要贏得比賽的可能性不是沒有,但感覺很微小。可是,要說造化弄人或是戲劇性也好,威力十足的終結者投手,一開始卻被來自德州的球隊的打者打出一支「德州安打」。這算是打者幸運,守方只能怨天。但沒想到打者上到一壘之後,並沒有乖乖地待在壘包上,而是積極的盜壘,這絕對是總教練下達的指令。這個決定是大膽但也合理,很多總教練都會採取這樣的積極作法,當然先決條件是跑者具有速度,再來便是放手一博,也就是賭。不過,總教練心裡當然明白,就算盜上二壘也不見得就能贏得比賽,萬一失敗,賽後可能要面對球迷的責難,因為下一位打者是打出扎實的安打的。

那個成功的盜壘,讓聖路易市的球迷再一次怨天,不過接下來的發展卻使他們不得不「尤人」,對象包括他們的明星一壘手與總教練。當他們看到電視重播明星一壘手沒有積極攔住從外野回傳回來的球,而使得打出應該是一壘安打的打者趁機推進到二壘的畫面時,他們心裡一定湧現強烈的不確定感—能否贏球的不確定感。而當他們於球賽結束後,帶著失落感離開球場時,有人內心一定會質疑總教練,因為他在那半局做了兩次不是非得那樣的決策,但結局是失敗的。總教練對於這樣的結局,當然只能無奈的接受。

棒球比賽中這種無奈的接受結果的情況,人的一生中可能也會遇到幾次。現實世界裡,人總會遇到須在短時間內做出決定的情況,若結果不是如所預期的,心情當然是很無奈。另外,球是圓的,戰力高人一等的球隊不見得一定能贏。很多美國MLB的專家都預測費城的費城人隊會拿到2011年的總冠軍,結果呢?那些專家忙著在地上撿跌破成一片片的眼鏡碎片。這也正如有些人的一生寫照,明明很優秀,也沒犯什麼大錯,卻總是無法嘗到成功的滋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ringenig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