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美國電影,劇中三代皆幹警長的老警長,副手在辦公室被剛剛才由副手自己逮捕的冷血疑犯絞殺了;轄區的荒野中,躺著數具屍體與幾輛車的槍戰後地點被發現了,警長當然得前往察看。發生這麼重大事件,也驚動聯邦調查局了,老警長對破案卻不積極,為甚麼?他說,他祖父那一代和父親那一代的警長,有人是不帶槍出門的,而他自己,雖然配著槍,但從沒使用過,也沒受過槍傷。可見他的警長職位幹得多輕鬆啊。自己的副手被殺,一片慘不忍睹連狗也遭殃的槍戰場景,絕對是他任職以來的頭一遭,那為何他卻擺出一副消極樣面對?
  一首英文詩,第一段開頭就寫「That is no country for old men.」。是什麼樣的國度不適合老頭呢?比如有「依偎在彼此臂彎中的年輕人、樹上的鳥——那些青春遲早會逝去的世代——在歌唱著」的地方;有「鮭魚跳躍的瀑布、鯖魚簇擁的海洋、水中的陸上的或空中的萬物,彷彿對那被孕育、誕生而至滅亡的一切,讚頌了一整個夏天」的地方;人們只「醉心於官能樂音,全都無視為永生智慧而立的紀念碑」的地方。
  是的,電影的英文片名為《No Country for Old Men》,我看了兩次(前後隔了數年),是我很喜愛的兄弟黨導演柯恩改編自美國作家戈馬克•麥卡錫的同名小說;而詩,是愛爾蘭詩人葉慈最負盛名的《Sailing to Byzantium》。想當然爾,麥卡錫讀過葉慈的這首名詩,柯恩兄弟打算翻拍其小說時,說不定也讀了。至於我,則是在看了電影後才到網路搜尋來讀(包含余光中的、楊牧的中譯),不過,麥卡錫的小說倒是沒買來讀。
  電影中的背景年代是1980年,劇情的發展主軸由一次於德州的毒品交易失敗後開始,牽涉了一位曾打過越戰的聰明獵人(他外出打獵時無意間發現了毒品交易失敗所引發的槍戰現場,進而發現鉅額款項並據為己有)、一位來路不明的瘋狂殺手、一位像是私家偵探的高手及一些墨西哥殺手。這些人都是毒品交易中想耍詐的買方老闆委託追回款項的,他們還在吃奶時,老警長正當壯年,可當他們已是青壯年時,老警長已力不從心,對於那接二連三的平凡百姓無故被未曾見過的武器殺害、且顯然是殺害其副手的兇手所幹的案件,已無非得將兇手繩之以法的念頭,認為那已非自己過時的心智所能追查的,遂以消極態度來隱藏其無所適從的膽怯,彷彿他體認到自己——就如同葉慈於詩中第二段的第一行悲涼比喻的——只是一個無用的老頭,而非維護律法正義的警長。
  是啊,上了年紀的人在職場上經常有跟不上時代或體能無法負荷的悵然。以前以紙筆處理的文書工作變成完全倚賴電腦後,許多這一方面的老辦公人員——以民營企業而言,他們很多是靠寫得一手漂亮又工整的字而被錄取的——深感自己已無力重新習得此一新的技能而打退堂鼓;那些純倚賴體能的工作,沒有老人的份;有些工作只要人體有一種功能退化做起來便覺得很吃力,我一位水電工友人,近視八九百度沒有影響,可開始眼睛老花後,讓他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很多的數學理論與科學上的重要發現或創新,都來自於青壯年學者的研究。流行風潮方面的工作,對於老的定義更是嚴苛,是以很少有歌手能一直唱到真正老年時才封喉,更別提模特兒走秀的年限了。
  休閒娛樂方面呢?上了年紀的人,不是自我感覺已不適合,就是被旁人異樣的目光擊退,除非錢花不完而硬要「一路玩到掛」。老人家不可能於颱風天在街上被記者攔下訪問時,睜著大眼說:「颱風天就是要泛舟呀,不然要幹嘛?」年輕時偶爾會到酒吧小酌一番的人,白髮蒼蒼時,幾乎不會再去了。年輕時去,音樂聽得慣,服務員美眉也願意和你眉來眼去地打屁;年老時去,不提你厚著臉皮想和服務員美眉哈啦時,搞不好對方連理都不想理,或者以「你這死老頭」的目光看你一眼,光音樂不合你聽就讓你想走人了。老人家也不會有參加那些需搖頭晃腦的「趴」的興頭,也不會想去排隊向歌手要簽名。總之,那些一大群年輕人簇擁參加的活動或前往的場所,老人家實在不宜跟人家瞎擠或湊熱鬧。老人家宜靜不宜動,比方園藝啊,茶道啊,或者……
  葉慈在其詩的第二段開始就寫了,老人家如果不願被視為猶如一件掛於拐杖的破衣,就得能以靈魂歌詠。歌詠什麼?他認為是藝術。可這樣的事無處可學,得靠自己,所以才會想航向拜占庭。現在當然已經沒有叫作拜占庭的地方了,有很長一段歲月叫君士坦丁堡,後來改名為伊斯坦堡,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對於高中歷史還有記憶的人都知道土耳其人的先祖是突厥人,是很令唐初皇帝頭痛的外患,後來是與紅拂女彼此一見鍾情的李靖破其大軍,活捉其可汗才讓突厥人俯首稱臣的。李世民肯定不知道他恨得牙癢癢的游牧民族突厥人,其先祖曾經建立一個叫拜占庭的帝國,而且在藝術方面成就非凡,後來西方的教堂建築都有其影子,難怪葉慈會在老年時有感而發,藉拜占庭之名比喻唯有精神與藝術才能不朽。
  《No Country for Old Men》這部電影即便有一些晦澀難理解的橋段,也不只是關於老人的心路歷程,但格局並沒有大到談論藝術或不朽的哲學命題,畢竟麥卡錫的原著小說,光看書名,似乎是只想表達上了年紀的人真的得服老,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定律。
  無論是認命地接受老化,或是像葉慈寫的,你可以追求精神層面的事物,不讓自己處處顯得無用,我都認同。我懷疑的是,葉慈詩句的用字是「old men」,為何不是「old people」?女人也會老啊。莫非生於十九世紀中葉、死於二次大戰尚未正式爆發前的葉慈,像他那一輩的男人一樣,還有男性沙文主義?女性讀者不曾抗議過嗎?還是寬容地認為葉慈的雄性用詞,只是因為創作詩時已六十多歲,是抒發一位老頭對於自己那已隨時間流逝的青春並想追求超越自然界定律的永恆之事物的感嘆?
  很久以前是「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是「活到老學到老」或是「人生七十才開始」。「活到老學到老」的概念很多人能接受,但人生七十才開始,是要開始幹啥?學泛舟?學潛水?上健身房?跑馬拉松?學飛滑翔翼?去高空彈跳?但肯定不是指悲涼地開始找醫生報到並感受到死亡。
  「外面的青春遲早會逝去,但聖經說道:『外面的人雖然在毀壞,裡面的人卻日日在更新。』」這是我一位篤信基督教的同事送給我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ringenigma 的頭像
    boringenigma

    boringenigma 的分享空間

    boringenig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