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買書了。一個週末的午後,孩子說想要買書,於是陪孩子到書店。假日的書店內,人蠻多的。孩子自個走到擺著想要買的書的櫃子前,我則是駐立在一踏進書店內擺置著整整齊齊的一堆書前,這些書通常都是最新出版的,有小說、散文等類型的書。一本灰白封面的書吸引了我,作者的名字是徐林克。是被作者的名字吸引嗎?不是。是套在書本上的紅色宣傳紙上的《為愛朗讀》這四個字吸引我去翻閱那本書。

《為愛朗讀》是一部感人肺腑的電影,但我沒印象是小說改編的。看著那本書的背面寫著「七個沒有盡頭的夏日,浮沉人生的荒謬劇一一上演。七個虛實難分的謊言,擁抱著一個個快要壞掉的靈魂。」這樣充滿哲理的介紹詞,我翻開封面內頁,讀完作者、譯者的簡介後,就站著試讀起來。

在書店試讀,我通常都是隨意跳著看,不過這一次卻沒有,第1頁讀了幾句之後,就想看個究竟,因為作者開頭的方式很能抓住人心,或者可以講是筆觸很能打動像我這樣的中年男子的心,即便是翻譯的。

當時我很想在書店讀完書中的第一篇小說,不過,一來站太久會累;二來,掛心孩子不知要耗多久?便將書放回原位。當我在寬敞的書店的某個角落找到孩子時,孩子手上已拿著兩本看起來厚重的書,眼睛卻還搜尋著書櫃上其他的書,我心想,孩子怎麼從繁重的高中課業裡抽出時間來讀課外書?便走過去問了一聲:「好了嗎?」。孩子才意會到該離開了。

接過孩子手上的兩本書後,我看了一下,都是歐美的犯罪類小說,不禁搖頭,孩子怎麼喜歡看這一類的小說?

和孩子並肩走著,快要到櫃檯時,我繞到櫃檯前方的那個中間有傾斜架隔開的平面櫃,也就是我方才翻閱的徐林克的新書的那個櫃子,拿起了那一本「謊」字是綠色的、左右顛倒寫的《夏日謊言》。

孩子可能好奇父親怎麼也想買書,伸手接過去看了封面又看封底,「夏日謊言?寫什麼?小說嗎?」。「是短篇小說集。」是我當下能回答的。

以前買了新書之後,經常只看了一點點就擺在書櫃,這一本臨時起意買的《夏日謊言》,我卻在短短幾天中,利用日常生活的瑣碎時間看完。除了作者巧思的故事吸引我之外,就是前頭提到的敘述方式,頗能讓人生已走了大半的我入迷。七篇小說中的男女主角,幾乎都只是他、她或他們,讀來頗有冷眼看芸芸眾生的味道。當然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方式不太好閱讀。不過,換個角度來看,如果這樣的敘述方式能讓人想看下去,而且還能幾乎都看懂,那作者的邏輯思考、遣詞用字的功力必屬上乘。

七篇小說中扣除第四篇《夜晚的陌生人》,依序是講一見鍾情的男女、相戀已久的男女、孩子還小的夫妻、一生看來無所缺憾的老夫婦、已在社會歷練一段歲月的兒子與老父、住在安養院的老婦人與兒女孫女,在發生、發現人生的轉折關卡的一件事後或進行一段旅遊時,當事人對於當下與過往之事,面臨該如實承認或是說謊掩蓋的天人交戰的選擇。這些故事呈現了人的一生中自成年踏入社會後,戀愛、結婚、家庭生活、老去等過程中,人們可能會為了維持或改變現狀而不得不採取某些作為,而這些作為都牽涉到自己的一些秘密——伴侶、親人會想知道的秘密。

這些情況,凡人都可能會遇到,不過奇怪的是,書中的人物卻都是喬爾布亞階級的,或許是作者日常生活中接觸的都是這一類型的人吧?

《夜晚的陌生人》這一篇似乎跳脫了從戀愛以後到老去的人生過程,與其他的六篇相較,顯得很突兀,就好像廚師在完成的一道好吃的料理的過程中,臨時起意多加了一種配料,叫人費解,以致於讀來頗不能入味,困難度也相對的來得比較高。不過,如果從內容是講一位中年男子對另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談論自己與所愛的女人之間的事(東方男人很少有這樣的)來看,其實這就相當於人生的過程中的一段小插曲。當然,插曲人人不同。

書中除了做為小說必備的人、事、物等情節外,也有歐美風景的描寫,有山、有海、有水、有森林、有花草樹木,這對於異國的讀者而言,多少有點隔閡。不過,這樣的隔閡感只是一瞬間而已,隨即就會被後續的生活化情節與意境給淹沒。

由於是短篇小說集,情節當然都不會龐雜,也沒有艱澀難懂的詞句,今日暫停後,明日也能很容易就接著讀。不過,要能真的完全看懂也未必,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這也許是小說除了有長、中、短篇的分類外,還會有文學小說等其他各種分類的緣故。

文學小說常常不被平凡的大眾接受,因為總會有看不懂之處,不懂詞句、不懂涵意、不懂作者藉以傳達的觀點或哲理。徐林克既然被稱為文壇的大師級人物(本書中的作者簡介所言),其作品就算沒有文以載道的企圖,至少也傳達了對政治、社會、生活、人生的看法或認知,對於諸如此類的作者所欲傳達的,讀者的共鳴程度各異。我所指的不懂之處,純粹是指人物的對白或人物講述某件事時的敘述,特別是《夜晚的陌生人》這一篇,由於寫了很多的人物很長的對白,對白又大部分是兩位主角之一講述自己的故事,而故事的情節又是曲折離奇,所以格外難看懂。

除了《夜晚的陌生人》之外,其他也有一些我反覆推敲還是無法理解的,例如第一篇《旺季後》有這樣寫的:他們沒有邀請過別人,也沒有出門拜訪過別人。「我們的朋友還有時間。」,最後有引號的句子,代表是人物的對白,不僅突兀也看不出來是誰講的。第二篇《巴登巴登之夜》有這樣的一段:晚上他們去博尼…,天黑後…。這一段敘述看起來是在博尼這個地方,天色暗下來的時間比在台灣的時間晚很多,這對於像我這樣沒有相當的地理環境知識的人而言,怎麼看都覺得是不是印錯了?當然無論如何解讀,都無損於小說的精采度,因為這些都只是在描述小說中的人物的生活點滴。

當然,像上面第二個例子也有可能真的有錯字,畢竟,據說沒有一本沒有錯字的書,但是像最後一篇《南方之旅》的這樣的一段:「安妮是父親的妻子,…。」長子冷靜地說。「父親的妻子?妳不是說我——而是說父親的第二任妻子,還是已經出現第三任了?」她知道自己刁難無理。…。我左看右看,都還是認為有錯字。

故事精采的短篇小說,總會在讓人意猶未盡之時而結束,那感受就好像看一部精采的電影,但結局是沒有結束。我讀《夏日謊言》就有這樣的感受。《夏日謊言》的每個故事都在作者緩緩道來中開始,再出現轉折起伏,而在高潮後隨即戛然而止,作者手上的筆就好像指揮家手中的指揮棒,在一陣抑揚頓挫後而停止,留給每一位讀者不同感受的餘韻。

電影導演採取開放式的結局,不外乎想引起影迷後續的討論,寫文學小說的人,應該不會想要譁眾取寵,每一篇小說的留白,總有其想法。不過,無論什麼樣的結局,一定會有讀者問:「為何只寫到這裡?」。套用書中的一句充滿哲學味道的對白:「…,折磨人的不是真相,而是真相之所以成為真相的原因。」來講,吸引人的不是結局,而是結局之所以成為結局的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ringenigma 的頭像
    boringenigma

    boringenigma 的分享空間

    boringenig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