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印度,一般人應該馬上會聯想到:咖哩、印度阿三、以手抓飯吃或貧窮落後;知識份子可能還會想到:釋迦牟尼、甘地、泰戈爾、德蕾莎修女、泰姬瑪哈陵、恆河、新德里、加爾各答甚至種姓制度,會聯想到電影的人,相信少之又少。事實上,印度每年出產的電影數量和售出的電影票數量(與其超過十億的人口數有很大的正相關)居全世界第一,其中影響力最大的,非寶萊塢(仿美國好萊塢而取的)電影工業基地莫屬,2009年的《三個傻瓜》(臺灣於2010年上映)便是寶萊塢所製作的賣座電影。

何謂傻瓜呢?或者說何謂傻的行為呢?是開車行駛在窮鄉僻壤的路上,遇到紅燈時,就算橫在眼前的道路並沒有行人或車輛,仍然遵守交通規則的人?還是當很多同事只是以轉貼或剪貼的方式來應付公司或學校要求的,在網站上寫生活札記或文章時,仍煞有介事、費心地於電腦前打出500字以上的文章的人?乍看好像是,但仔細想想,其實這樣的人只是為所當為,與眾不同罷了。有句話說:「眾人皆醉,唯我獨醒。」所以被眾人笑稱為傻瓜的人,可能反倒因為一直做「對」的事而能活得自在,最終能走出一片天。

《三個傻瓜》中的蘭徹(電影結束前,才知原來蘭徹另有其人)便是這樣的人。當幾乎所有的年輕學子是以將來能名利雙收的心態而擠進印度一流的大學時,蘭徹卻是以學習知識為目的,「傻瓜」一個?電影中的那所大學名叫帝國理工學院(暗諷印度理工學院?),但現實上,帝國理工學院在倫敦,這所已有百年歷史、排名在全球前十大之內的名校,曾有過14個諾貝爾獎和2費爾茲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得主。另外兩個「傻瓜」是蘭徹的同窗好友,法漢和拉朱。這兩人原本還不是「傻瓜」,是與蘭徹成為莫逆之交後,逐漸被蘭徹的思想影響以及自我的領悟,最終變成「傻瓜」,畢業後不是成為眾人眼中,住豪宅、開好車的工程師,而是走自己的路——法漢違背父親的期望,成為野生動物攝影家;拉朱則是拋棄原本賺大錢讓父母親過好日子、姐姐有嫁妝可出嫁的想法,成為網誌作家。

在人生的旅途中,大學生活這一站,通常是最值得回憶的,因為很有可能在這一站遇到一輩子的摯友,甚至是益友或良師,而對往後的人生價值觀起了正面的影響。電影中的法漢和拉朱便是如此。蘭徹猶如佛陀派來的智者般地,潛移默化了法漢和拉朱的思想,引導了兩人走了適合自己的路,而非隨波逐流。至於蘭徹畢業後是成為什麼樣的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法漢和拉朱一直到十年後才知道,因為離開學校後,蘭徹便失去了音訊,好像從人間蒸發了,兩人從此不斷地處處探尋打聽。

通常一部成功的帶有濃厚批判味道的電影,無論是針對政治、教育、社會現象或價值觀,其劇中的橋段或對白設計,一定有發人深省之處。《三個傻瓜》中拉朱對校園徵才的面試官所說的:「好不容易獲得了這種態度,我不會改變的,先生。你們留著這份工作吧,而我保留我的態度。」便值得即將踏入社會的年輕人省思。不過,很顯然地,拉朱的「這種態度」不等同於「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而當看到電影最後,蘭徹在猶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園(電影中的景色真美,令人無法與印度聯想在一起)的地方,創辦了一所學校,教導學生學以致用,完全是他在大學時的一貫作風,更不禁令人想到:「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這樣的一句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ringenig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